服务教育谋发展 乘势而上创佳绩——访重庆大学社出版社社长 张鸽盛
编者按
重庆大学出版社建社22年来,始终遵循为教育服务的办社宗旨,牢牢抓住两个效益的经营方向,出版各种教材和学术专著约400种,使用面覆盖全国。2005年,其发行码洋过亿元大关;2006年,其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学出版社前14位。
该社为何能如此快速地发展呢?他们在服务教育,谋求发展方面有何措施和经验呢?近日,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张鸽盛。
记者:作为高校教材和学术专著的出版基地,重大社是如何满足教育的多方面需求的?在近年高等教育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重大社又是如何根据时代要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的?
张鸽盛:我社一成立就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教材和学术专著出版基地。建社以来,我们严格遵循办社宗旨,积极为所在的学校服务,积极为西部的教育服务。并在立足本校和西部的基础上,服务全国的教育。在近年高等教育发生很大变化的形势下,重大社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紧紧围绕“服务教育”的大原则展开的。
1998年以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急速转化,本科生数量急剧增加。我们以与西部的一些学校合作为基础,再向中部和东部扩展,组织出版了一批本科系列教材,顺应了合校和扩招的需要。
2001年,国家提出要在大学实施双语教学,原文引进一批国外优秀教材。我们认真分析了国外教材和我国国情,认为简单的原文影名印很难适应我国的教育,为此,我们聘请国内最有名的专家担纲,按照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在保留国外优秀教材原汁原味的条件下,缩编外版教材。这些教材一出版便受到使用学校的好评。
2004年前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我们又组织社内编辑和高职院校的老师召开大量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批高职高专教材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此外,我们还组建了电子音像出版社和资源网站,为教学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配套教学方案和教学信息,基本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记者:对出版社来说,谋求两个效益的均衡发展始终是一项重要任务,重大社是如何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的?
张鸽盛: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声音唱响主旋律,用高质量的出版物传承先进文化。为了保证出版高水平的教材,扩大教材的社会效益,我们对选题实行四级论证制度。在四级论证中,我们十分重视编辑的第一级论证,要求必须要有详细的可行性报告。为了保证教材的编校质量,我们不断重申和强化书稿的“齐、清、定”制度、书稿的三审制度和“三校一通读”制度。严格按出版规律办事。为了保证教材的印装质量,我们与供纸单位和印刷单位签定合作协议,用严密的条文规范双方的责任,同时还加强了对编校质量和印装质量的抽检制度,每年实行不定期抽检。由于我们注重了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仅2001年以莱,我社出版的教材获得部、省、市优秀教材等奖达103项。
同时也应看到,出版社本身又是企业,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难以生存。因此,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我们非常重视出版物的经济效益。出版社成立以来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特别是2001年后平均每年按15%以上的增长率增长,退货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更可喜的是,由于紧紧依靠教育谋发展,抓住教材和学术专著不松手,我社教材和图书重印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记者: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盖激烈的今天,您带领出版社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能谈谈您的体会吗?
张鸽盛:22年来,我社在服务教育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教材和学术专著出版中得到发展,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1、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坚持为教育服务的宗旨。2、出版社要求得发展,只有不断进行改革调整,不断创新,紧跟国家和国际发展的大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3、在出版社的发展中,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贯彻始终。4、要使出版社得到大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好的内外环境。5、要使出版社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特别有战斗力的骨干队伍。这是出版社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本报记者杨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