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大凡都是从人文中生长出来。”
这是董继平先生新作《世界著名建筑的故事》里的一句话,确然如是。
平淡的建筑,总是在重复的拆迁再建中更新换代,旧貌换新颜。不凡的建筑,任光阴流年匆匆过去,仍鲜活如斯。它们不仅是作为人们生存居住的场所而普存于世,更因为独特的外形之美或背后蕴藏的丰富人文内涵而让人珍藏维护。也许正是这些缘故,有些建筑便让人觉着有了灵魂。
对大众来说,因着野史和传说的缘故,人们对那些神秘的建筑始终抱有一种敬畏和探究。金字塔的未解之谜、法门寺与他的地宫、古楼、教堂……
第一次觉得建筑有生命,是因为重庆大学老校区的工学院大楼。静矗校园一隅的工学院大楼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是上世纪30年代的欧式古堡建筑,如老照片般的昏黄颜色,因为曾经历过数次大轰炸,传说阴气太重,流传了很多鬼故事。后来《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组选中这里拍了一场刘嘉玲、胡军、陈道明在旧上海贸易公司的对手戏,让大楼热闹了一阵,不久也复归平静。某次偶然散步到那,起了兴致转悠,竟在侧面的窗棂处发现镶嵌的1935字样,或许是设计者纪念大楼诞生的创意,却让我坚信建筑从诞生的那日起,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
丹尼尔·李布斯金说,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
建筑不爱宏大叙事,却于细微末节表征文化态度。那些世界著名建筑更是如此,已然成为一个叙述载体,一个表达空间。闻名遐迩的作品,铭刻着地域、文化、风俗、国度在某个时间的定格。族群、家族、个人的历史和故事,任时光的沙漏如何流逝,却缓缓沉淀。点线面的不规则组合、圆弧的阁楼、倾斜的墙、低调而华丽的咖啡馆、具有建筑和雕塑般结构韵律的方尖碑,没有一处景致不让人啧啧称赞,驻足反思,探究其中蕴藏的古老的历史密码。
董继平先生曾谈到,一幢建筑的创意、历史和传承,都构成了它的人文内核,人文是建筑的强大支撑力。
董先生既是一位翻译家,又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建筑业的长期观察者。他在《世界著名建筑的故事》里,将很多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人文故事一一披露。四季花开的莫奈花园在名为Giverney的法国小镇,是隐士的桃花源,是莫奈的伊甸园,日式小桥、翠柳、睡莲,浑然一体的空间之美凭借他的油画让世人知晓。由此我们便知,真的艺术无需区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抑或是其它艺术形式,终将是向全体感官开放的整体。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
总归是艺术,有生命力才能常存于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