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中心 > 图书 > 人文社科 > 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
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
ISBN:978-7-5624-8113-3
万卷方法
作者:周翔
编辑:林佳木 邹荣
字数(千):472 页数:384 印次:1-3
开本:16开  平装
出版时间: 2020-03-21
定价:¥62
内容简介

国内首部从方法论角度系统阐述内容分析法的学术性专著。
汇聚七十多本国外专著和近千篇国际期刊文献熔铸而成。
借助大量丰富、详实的研究案例,作者总结和传授了她近二十年来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的实战经验。
本书突破了传统量化内容分析,兼具质化内容分析。

目录

简明目录
1导论1
2内容分析研究设计38
3抽样原理与方法 85
4单位类型与分析单位的选择 135
5变量与类目建构167
6编码与测量的质量控制211
7统计分析及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运用251
8质化内容分析296
参考文献327
附录345

详细目录
1导论
1.1内容分析法发展历史概况
1.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1.2.1传统量化内容分析法的系统性与客观性
1.2.2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之争
1.2.3质化内容分析的发展
1.3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1.4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研究的应用
1.4.1描述传播内容/风格特征和发展趋势
1.4.2推断传播内容的效果
1.4.3反观传播内容的前因
1.5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传播学研究工具的优劣
2内容分析研究设计
2.1分析前的准备和决定
2.1.1科学逻辑的运用
2.1.2文献的类型和作用
2.1.3理论的作用:演绎和归纳
2.1.4研究问题/假设的类型与后期分析思考
2.1.4.1事实问题、价值问题与政策问题
2.1.4.2描述性问题、关联性问题与差异性问题
2.1.5数据资料的选择和使用
2.2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
2.2.1描述性的内容分析设计
2.2.1.1单一型与比较型描述性内容分析
2.2.1.2同一信息源生成内容的比较
2.2.1.3不同信息源生成内容的比较
2.2.1.4信息源内容与外部参照的比较
2.2.2生成前因推断性的内容分析设计
2.2.2.1无经验性数据连接的逻辑推断
2.2.2.2内容数据与影响因素数据相互比照下的推断
2.2.2.3内容数据与影响因素数据的经验性直接连接
2.2.3效果影响预测性的内容分析设计
2.2.3.1提升研究效度的关键
2.2.3.2一对一连接关系的全模式设计
2.2.3.3非一对一连接关系的横向设计
2.2.3.4非一对一连接关系的纵向设计
2.2.3.5信息源主体行为的推断预测
3抽样原理与方法
3.1抽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2内容分析抽样的特殊性和抽样层次
3.2.1内容分析抽样的特殊性
3.2.2内容分析总体的确定
3.2.3内容分析的抽样层次
3.2.3.1信息载体/资料来源抽样
3.2.3.2信息时段/日期抽样
3.2.3.3信息内容单位抽样
3.3抽样方法与样本容量的确定
3.3.1普查
3.3.2抽样的具体方法及其运用
3.3.2.1简单随机抽样
3.3.2.2系统抽样
3.3.2.3连续日期抽样
3.3.2.4分层抽样
3.3.2.5复合周抽样
3.3.2.6整群抽样
3.3.2.7多阶段抽样
3.3.2.8非随机抽样
3.3.3样本容量的确定
3.3.3.1统计理论下样本容量的一般要求
3.3.3.2内容分析中样本容量的特殊考虑
3.4网络传播内容分析研究中的抽样问题
3.4.1网络传播内容样本数据的采集
3.4.2网络传播内容抽样方法的选择
3.4.3网络传播内容抽样框的确定
3.4.4其他对策探讨
4单位类型与分析单位的选择
4.1单位概述
4.1.1单位化的实质和基础
4.1.2单位的类型
4.1.2.1抽样单位
4.1.2.2分析单位
4.1.2.3记录/计数单位
4.1.2.4情境/观察单位
4.2单位的界定方式与选择
4.2.1自然区分
4.2.2意义区分
4.3传播形式与分析单位的应用
4.3.1书写传播内容的分析单位及其应用
4.3.1.1字词
4.3.1.2词对
4.3.1.3句子/段落
4.3.1.4项目/篇章
4.3.1.5空间
4.3.1.6主题/断言
4.3.1.7消息源
4.3.1.8其他
4.3.2视觉传播内容的分析单位及其应用
4.3.2.1镜头
4.3.2.2场景
4.3.2.3分析单位的立体多元化
5变量与类目建构
5.1变量的理论概述
5.1.1变量的性质和分类
5.1.2变量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定义
5.1.3变量的测量层次
5.1.3.1定类变量
5.1.3.2定序变量
5.1.3.3定距变量
5.1.3.4定比变量
5.1.3.5变量层级的结构和转换
5.1.4关键变量的识别
5.1.4.1采用普适性变量
5.1.4.2利用理论和前人研究
5.1.4.3“扎根”与“浮现”
5.1.4.4发现针对媒介特殊性的变量
5.2传播内容的性质与变量的操作化实现
5.2.1内容的性质与变量的概念化和操作化
5.2.1.1客观性与主观性内容变量
5.2.1.2显性与隐性内容变量
5.2.2内容变量的操作化实现方式
5.2.2.1分解概念维度
5.2.2.2问题解构式
5.2.2.3公式计算法
5.2.2.4示例法
5.2.2.5指数法
5.3类目建构的原则与方法
5.3.1类目建构的原则和提示来源
5.3.1.1类目建构的三项原则
5.3.1.2类目建构的提示来源
5.3.2类目建构的方法
5.3.2.1“说了什么”与“怎么说”之分
5.3.2.2方向分析的类目建构
6编码与测量的质量控制
6.1内容分析编码的操作程序与方式比较
6.1.1编码操作程序与编码员间信度测试步骤
6.1.1.1在类目建构的基础上制定编码指南与编码表
6.1.1.2编码员培训与编码
6.1.1.3编码员间信度测试及其步骤
6.1.2六种报纸编码方式的问题比较
6.2信度测试及其相关问题
6.2.1信度的基本概念
6.2.2编码员间信度测试标准与计算
6.2.2.1偶然一致性控制问题
6.2.2.2百分比一致性
6.2.2.3霍尔斯蒂系数
6.2.2.4斯科特pi
6.2.2.5科恩kappa
6.2.2.6克里本多夫alpha
6.2.2.7共变
6.2.2.8其他信度测试方法
6.2.3特殊问题讨论
6.2.3.1多位编码员的信度测试
6.2.3.2低信度水平时的处理办法
6.2.3.3跨国内容分析中的信度问题
6.3效度的分类与建立
6.3.1效度的分类
6.3.1.1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6.3.1.2表面效度
6.3.1.3效标效度
6.3.1.4内容效度
6.3.1.5构念效度
6.3.2效度的建立
7统计分析及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运用
7.1统计分析概述
7.1.1统计分析的三个重要区别
7.1.2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7.2内容分析研究中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
7.2.1单变量分析
7.2.1.1频率、百分比和列表法
7.2.1.2时间线
7.2.1.3共现关系
7.2.2双变量分析
7.2.2.1关联性分析
7.2.2.2相关性分析
7.2.2.3时间序列分析
7.2.2.4组间差异分析
7.2.3多变量分析
7.2.3.1因子分析
7.2.3.2多维标度分析
7.2.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2.3.4语义网络分析
7.2.3.5聚类分析
7.2.3.6其他多变量分析
7.3内容数据分析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
7.3.1属性分析的差异比较和指标建构问题
7.3.2内容推论问题
8质化内容分析
8.1质化内容分析何以为质化
8.2质化内容分析的研究程序和方法
8.2.1质化内容分析的编码与类目生成
8.2.1.1编码和代码
8.2.1.2归纳性类目建构与演绎性类目应用
8.2.2质化内容分析的三种基本路径
8.2.2.1常规式路径
8.2.2.2指引式路径
8.2.2.3总结式路径
8.2.2.4三种路径的编码比较
8.2.3质化内容分析中扎根理论路径的借用
8.2.3.1理论抽样与理论饱和
8.2.3.2扎根理论的三种编码
8.2.3.3扎根理论路径编码实例展示
8.2.4质化内容分析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8.2.4.1质化内容分析的效度与信度
8.2.4.2质化内容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经验判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五份国际期刊20年内容分析研究论文调查介绍
附录二内容分析研究实例展示
A研究介绍和评述
B编码表
C编码指南
附录三内容分析编码本和编码表示例
A编码本(codebook)示例
B编码表(coding sheet)示例
附录四编码员间信度测试软件PRAM简介

图表目录
表1.11991—2010年间国外学术期刊内容分析研究应用目的调查22
表2.1二级议程设置的两个属性面向关系62
表2.2二元话语呈现交互表比较分析72
表3.1抽样总体和样本的常见对应值87
表3.2不同媒体内容的凸显手段92
表3.3选择媒体样本的判断根据96
表3.4内容分析研究抽样层次组合实例104
表3.5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的区别106
表3.6置信度、允许误差与样本容量之间的关系120
表4.1拉斯韦尔宣传分析中主题单位示例155
表5.1内容分析研究中变量操作化定义的研究示例171
表5.2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层级结构176
表5.3三种内容类型的比较和对照190
表5.4通用新闻框架的问题解构式操作化示例195
表5.5价值变量的操作化问题196
表5.6莫里斯对七种玩笑语气的界定198
表6.1编码员间编码结果通用列联表226
表6.2百分比一致性编码案例列联表229
表6.3斯科特pi编码案例列联表230
表6.4斯科特pi编码案例计算表231
表6.5科恩kappa编码案例列联表232
表6.6科恩kappa编码案例计算表233
表6.7克里本多夫alpha编码案例计算表234
表6.8皮尔森相关系数编码案例计算表235
表6.9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编码案例计算表236
表7.1适用于不同测量尺度的统计方法示例252
表7.2描述性统计量汇总表254
表7.3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256
表7.4简单频率表范例258
表7.5频率表汇总范例258
表7.6柯勒律治《古舟子咏》中“fear”一词的KWIC分析262
表7.7交互表通用数据阵265
表7.8美国与中国报纸中冲突框架呈现的2×2交互表265
表7.9电视剧节目中角色动作频率的3×3交互表266
表7.10中美报纸SARS报道中新闻框架呈现比较267
表7.11国家与广告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268
表7.1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呈现表示例一274
表7.1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呈现表示例二274
表7.14ANOVA分析结果呈现表示例275
表7.15因子分析因子载荷表示例277
表7.16个人网页特征的分层多元回归模型表282
表8.1质化内容分析与量化内容分析的比较301
表8.2质化内容分析三种路径的编码比较313
图1.1内容分析研究典型程序流程图20
图2.1图尔敏的论证逻辑示意图42
图2.2克里本多夫的文本推理示意图42
图2.3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的两级对照53
图2.4研究问题的目的、类型及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55
图2.5内容变量X和Y的比较61
图2.6跨时段信息的比较63
图2.7不同信息源内容的比较64
图2.8信息内容与外部参照的比较65
图2.9无经验性数据连接的内容前因推断68
图2.10同一信息源在不同情境下生成的信息比较推断69
图2.11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而产生的信息比较推断70
图2.12经验数据比照的内容前因推断70
图2.13经验数据直接关联的内容前因推断72
图2.14传播内容与其效果连接分析模式图77
图2.15不同信息源主体言行相似性比照84
图2.16信息源内容与信息源主体行为跨时段一致性比较84
图5.1变量的四个测量层级175
图7.1柱形图示例259
图7.2时间线图示例261
图7.3路透社对世贸组织大会的新闻报道国家网络图263
图7.4皮尔森相关关系示意图270
图7.5双变量关联案例示意图270
图7.6时间序列分析关系图一272
图7.7时间序列分析关系图二273
图7.8美国总统初选共和党候选人报道的多维标度概念图一279
图7.9美国总统初选共和党候选人报道的多维标度概念图二280
图7.10电视节目主题的二维标度示意图281
图7.11结构方程路径模型示意图283
图7.12科幻作品中有关机器人描述的语义网络图286
图7.13广告诉求的聚类分析示意图289
图8.1质化内容分析编码示例304
图8.2扎根理论的研究周期315
图8.3开放性编码过程318
图8.4类目、子类目、属性和维度区分319
图8.5主轴编码的分析范式示例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