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学出版人:而今转型从头越
242003.12

大学出版人:而今转型从头越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3-12-24
社会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才的转型即角色转换是经常发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更是如此。几次大的调整已经使从事大学出版的人们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而今,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新的角色转换又急迫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从事业型转换为企业型  大学出版社由于主要依托学校这个大背景,且采取“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其人员主要来自学校地教学、科研岗位和行政管理等部门,在从事大学出版社之前大多从事地是非经营性职业,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学过编辑、出版、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许多人还是一个比较单纯地事业型“书生”。这种状况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问题还不很突出。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对大学出版社地要求已完全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完成学校交给地几本书、几部专著而已,而是要求出版社不仅要为学校地教学科研服务,还要自立于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历史已无情地把大学出版社推向了市场,推倒了激烈竞争的风口浪尖上,其“事业性”已越来越弱,“企业性”却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从事大学出版的人们,如果再保持“事业编制”那样的平常心已经不行了,必须迅速转向企业化角色,用现代企业的要求,更新观念和知识,以市场主体的姿态,树立起强烈的效率意识和效益意识,尽快把自己由“事业人”转换为“企业人”。从计划经济型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编辑基本上是“等米下锅”,上面布置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或者来稿加工,不需要自己主动去策划组稿。我们的发行人员也是这样,书出来后只要送到新华书店的发行所就行了,而书到底发到哪儿去了,读者认不认可,有什么意见反馈等等,则一概不管,反正“发行发行,发了就行”。管理部门更是如此,“指示照做,文件照转,经验照搬,企业盈亏,不问不管”。这种工作模式和工作态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大大行不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烈的竞争性。优胜劣汰这一市场经济的不变法则不会同情任何人的眼泪。因此,作为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人们或者至今还受着计划经济模式约束的人们,应当斩钉截铁地、毫不犹豫地抛弃计划经济的模式,迅速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风险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勇敢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来,搏击企业沉浮的风浪从面向国内型转向面向国际型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给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是固守原来的模式,面向国内出版教材和教辅,还是眼界更加宽阔,触角更加广泛?实际上这一问题已容不得我们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走国际化的道路才能有大的发展,固守原来的模式将举步维艰甚至走入死胡同。我国政府对加入世贸组织所做的承诺,虽然只同意开放图书的分销市场,但是分销市场一旦打开,出版市场原有的格局势必受影响。外商外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出版社,制约出版社,特别是现在还处于中小规模的出版社,抗击这种冲击的能力将十分脆弱。为了不使自己的企业在这种冲击中溃不成军,惟一的抉择就是尽快使人才由面向国内型转向面向国际型。有人可能会想,我一个二三十人的小社,就是吃本校的教材和教辅已衣食无忧了,为什么还要去劳那份神呢?其实,这是一种十分幼稚的想法。其一,大的环境已经改变了,你那个小环境何以固若金汤?其二,二三十人就是你最终的发展规模吗?其三,教材的改革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国际合作教材和引进教材的选用将打破那种“自耕、自种、自收、自吃”的旧教材使用格局。那种以吃本校教材教辅过日子的时间已经为时不长了。各种国际书展的盛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参加国际书展的出版商,除了国际知名的大社、名社,更多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社,他们为什么要积极参加这种代价昂贵的书展呢?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生存空间。因此,在当今科技无国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已使我们这个世界变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代,我们每一个出版人,不论是大社还是小社,必须要有国际化的思维和眼光,要有国际发展的胆识和魄力,把自己的出版社引向国际舞台。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宇宙的根本属性。人才转型即角色转换,正是这种变化的反映,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当前许多大学出版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我欣慰这种转换已为我的同行们所认同,并已付诸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