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将建设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和教学案例——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实验研究的重庆实践
092024.04

将建设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和教学案例——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实验研究的重庆实践

发布时间:2024-04-09
摘要: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将国家课程建设蓝图转化为地方课程建设施工图和教学案例。这是基础教育领域英语课程建设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举措是组建英语学科课程实验研究创新团队,承担英语课标落实、落地、落细的使命,深入实验区开展课标实施指导工作,引导实验区英语课程改革实践。本文基于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实验研究重庆实践,探讨将国家课程建设蓝图有效转化为地方课程建设施工图和学校教学案例的重点环节、实施路径、基本方法以及所形成的可推广成果。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建设蓝图;重庆实践
    
引用:梅德明,等. 2024. 将建设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和教学案例——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实验研究的重庆实践[J]. 英语学习, (3): 2228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精神,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国华提出“深化改革创新,为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提供专业支撑”,要求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破解课程教材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课程教材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确立重点研究项目,组建项目研究和学科课程实验研究创新团队,建设好课程教材研究的“国家队”,指导基层课程改革实践,担当起国家课程教材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使命任务。

研究概述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建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学科团队”),在实验区开展以促进课程标准落实落地为宗旨的研究。按照该研究项目的统一部署,学科团队依托课程教材研究所重庆南岸实验区,开展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科团队与南岸实验区英语教研机构以及所属六所中学的高中英语学科共同工作,探索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策略、路径和方法;收集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数据,为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提供重要依据;为实验区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型的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

学科团队研制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立了流畅有效的工作机制,围绕学科课程实施规划、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等重点问题,采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开展实验研究。学科团队在实验研究中,对标对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原则,开展跟踪研究和专题研究,加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落实规律的总结和典型案例的提炼,切实推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实验区全面实施。

经过一年的努力,实验研究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课程实施规划、单元教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案例等系列成果。学科团队将课程标准实验取得的经验和主要研究成果结集成书,推出了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专著《擘画蓝图落实课标——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的重庆实践》,积极落实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关于“着力提升成果质量,强化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高项目研究成果服务决策咨询的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要求。

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方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总体部署,由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省级高中英语教研员、高校英语学科课程教材研究学者组成的学科团队依托重庆市南岸区六所实验学校,于20222023学年开展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以下简称“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覆盖重庆南岸实验区六所高中,参加研究的英语教师约190人,学生约14,400人。

学科团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实施重点,针对课程标准在落实、落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深入实验学校,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和指导,并及时总结经验,提炼成果,组织交流。学科团队通过线上访谈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实地调研实验学校等方式了解课程标准落地中存在的挑战,结合教学实践,聚焦课程实施规划、教学实践、中华优秀文化融入等专题,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听课评课、小型座谈等方式,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改革立意,分类分项进行相关教学研究和成果凝练指导,以全面提升实验区教师的学科意识和专业能力,发挥实验区英语课程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示范作用。

学科团队坚持从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将国家英语课程的建设蓝图切实转化为南岸区学校的施工图。在过去一年内,实验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指导实验学校编制课程标准实施规划,推进课程标准落地;打造精品案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开展定期指导,打造教研共同体;加强成果凝练,提高实验区辐射力。

实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一年来在重庆南岸实验区开展的项目研究,学科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学科团队将这些成果的主体部分辑录于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擘画蓝图 落实课标——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的重庆实践》中。该书包含四大部分,分别为“实验研究综览”“课程实施规划”“课程实施研究”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部分“实验研究综览”呈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概况,重点介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报告”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的核心要素与保障机制”。

第二部分“课程实施规划”包括规划理论和案例分析两章,前者从理论层面解读规划的理念与步骤,后者为六所实验学校的年度课程实施规划,体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与学校特色。“落实课标,素养导向,擘画高中英语课程建设蓝图”和“统筹规划,动态指导,绘制高中英语课程建设施工图”对如何撰写课程实施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框架与功能——以重庆市南坪中学为案例”体现实验学校的特点和做法,一校一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研究”由“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和“教学设计案例”构成,前者包括10篇教学论文,聚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和评价,以及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落实等,后者包括四个教学案例,涉及英语读写、视听说等课型。

第四部分“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三章,分别为“高中英语课程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概述”“高中英语课程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和“高中英语课程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章含研究报告、文化课程建构、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探索;第二章包括五篇教学实践研究论文,分别涉及英语学习活动观、产出导向法等理论框架下如何在阅读、读写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章含四个具体案例,涉及传统医学、文化遗产、跨国交流、健康生活等主题,展示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和策略。

实验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学科团队深入地方学校和教学一线,取得的实验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学科团队与实验区所属高中学校通力合作,通过在场实验研究,全面考查了实验区英语学科在课程规划、教学方案、教学实践、教学评价、课外作业等方面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实验区落实课程标准、深化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纲的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优秀实践经验和案例,发现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了解和总结实验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评价的做法与范例,进一步推进实验区英语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发挥实验区英语课程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为下一轮课程改革和课标修订提供重要的实施数据和过程证据。

学科团队以指导南岸区实验校编制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为抓手,旨在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谱写的英语课程建设蓝图有效地转化为实验区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的施工图。学科团队采用听课、讲座、讨论、成立工作坊等方式,对学校进行指导,聚焦“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编制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规划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规划比较与交流”“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实践研究”“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评案例学习与交流”“体现中华文化立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等问题。归纳起来,学科团队在重庆南岸区开展的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实验研究所取得成果及其意义,主要体现以下11个方面。

1

认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应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就业提供更多机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2

明确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学生所需达到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将学生的语言能力目标设定为“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语言知识,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所采用的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将文化意识目标设定为“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将思维品质目标设定为“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将学习能力目标设定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逐步提高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英语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语言意识和语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外文化的正确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具备全球化背景下所需要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3

合理设置三种类型的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以课程方案为依据,遵循高中课程应体现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原则,建构了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供有学习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选修课程作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既包括国家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置的提高类课程,也包括学生三年期间可以任意选修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设的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旨在满足高中学生多元需求,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规划职业做准备。在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下,选修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学校,属学校一级的课程开发与管理,由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进行开发建设,设置并开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4

组织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

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必须构建与其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语言学习活动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即学生围绕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运用所学语言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接近真实世界的交际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吸收中外文化精华,将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用所学英语自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文化专题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5

开展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应有机整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学活动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或顺序,教师应基于对语篇的解读和对学情的把握,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在设计和组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既有意义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主题,创设丰富多样的语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体验语言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适时反思学习的效果,学习并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6

对标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体现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反映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英语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划分,结合结构化课程内容,描述学生学习结果的典型表现,整体标识和刻画学业质量的不同水平。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三个不同水平,这三个水平是根据问题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问题情境对相关知识、技能、思维品质的要求以及问题情境涉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进行划分的。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以及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进阶情况,重点描述了学生在特定问题情境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现。

7

实施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英语学习、改善英语教学、完善课程设计、监控学业质量。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为依据,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具有教、学、评一致性,体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体现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要求。学校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重视评价的促学促教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明确化和评价任务的多维化,使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根据学业要求和评价标准及时进行自评和互评。除了采用自评和互评外,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活动的目的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即时反馈或延后反馈。评价结果应能全面反映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达到的水平,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学功能,对英语教学形成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通过评价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主动调整学习策略。通过评价,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8

体现素养立意的考试设计

正确处理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与学考和高考的关系,发挥素养立意的考试设计和实施对日常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试题设计及评分标准应力求做到科学、合理,能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学考主要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高考能反映优秀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潜能。无论是学考还是高考,命题要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读、看、写的能力。通过语言材料的选择、考查重点的设置、考试项目和考试形式的设计等,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试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英语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在选择语言素材时,题材和体裁要丰富多样,要尽量使用真实、地道、典型的当代英语素材,有机融入中华文化,适当体现跨学科能力发展的要求。可以根据考试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对真实的语言材料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改写。试题内容和题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尽可能提供语义相对完整的语境,使考试题型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素养导向的英语考试与命题应在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渗透对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测评。对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语篇和文化知识的考查应渗透在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测评之中。不应孤立地考查这些方面的知识,更不应机械地考查对知识的记忆情况。

9

科学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融合的目的性、恰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积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努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科学地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确保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应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数字化技术、远程教育资源、虚拟助教、虚拟学伴、虚拟教研室等,推动和改进教与学;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个性化教学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和学生互评。

10

融中华文化于课程教与学

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英语学科教育应帮助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万世根脉和精神家园,五千多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重庆南岸区各实验学校英语学科在将英语课程建设蓝图转化为学校育人施工图和教学评价案例的过程中,注重学科教育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功能,积极主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

11

强化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始终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自身专业素养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学习和更新学科专业知识,积累和吸收学科教学知识,立足教学实效。深入研读教材,挖掘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客观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2)积极推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究、有针对性和内在关联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解决教学难点,落实教学重点。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加强实践与反思,促进可持续发展。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教与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实践,实现个人专业化发展。

4)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开展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要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组织教师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专业发展机制。

结语

学科团队在为期一学年的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重庆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帮助实验区学校将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蓝图有效转化为施工图和教学案例。学科团队认为,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落实、落地、落细的重庆实践经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助力一线教师深入领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建设指标和实施建议,进一步明确育人的目标路径,积极彰显地方特色。学科团队希望,重庆实践的成果可以作为优质资源与更多一线教师共享,进一步发挥实验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一线教师的课程标准实施能力,推动各地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

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王雪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李硕,文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中英语学科秘书。

 

  本文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CSZDXM2022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擘画蓝图 落实课标: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的重庆实践

主编:梅德明、王雪梅、李硕

书号:978-7-5689-4204-1

定价:90

 

根据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总体部署,高中英语学科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学科团队”)依托重庆市南岸区 6 所实验学校,于 20222023 学年开展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以下简称“实验研究”)。学科团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实施重点,针对课程标准在落实、落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深入实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指导,并及时总结经验,提炼成果,组织交流,坚持从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将国家英语课程的建设蓝图切实转为南岸区学校的施工图。本书为学科团队的系列成果之一。我们希望本书所呈现的高中英语新课程建设的重庆实践成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助力一线教师深入领会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建设指标和实施建议,明确育人的目标路径,积极彰显地方特色。书中所展示的论文与案例可以作为优质资源与更多一线教师共享,进一步发挥实验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我们相信本书将为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提升一线教师的课程标准实施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和成果产出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