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奖励出好孩子?(图)
272014.05

奖励出好孩子?(图)

作者:孙行之 来源:搜狐——第一财经日报发布时间:2014-05-27

  [ 维吉尼亚·M.希勒 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讲师,有从业资质的临床心理学家 “奖励”不同于“贿赂”,需要家长在实施时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把握适当的时机,掌握适当的方式 ]

  [ 邓赐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鼓励也不是灵丹妙药。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行为,这时候就需要加以制止和惩罚 ]

  [ 尹建莉 教育学者、作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自由和规则一点都不矛盾,越自由的孩子越懂规则。越受限制多的孩子,越没有自控力 ]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似乎正在远去,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鼓励”与“宽容”,强调“与孩子做朋友”。就像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维吉尼亚·希勒所提倡的那样:“积极正面的鼓励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523日,在复旦大学参加“上海论坛”的希勒,进行了主题为“奖励出好孩子”的演讲。希勒的丈夫、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也参与了对谈。讲起“育儿经”,这位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显然没有妻子在行,他说:“忙于工作,将很多教育孩子的事情交给了妻子。而且,在遇到妻子之前,我非常保守,甚至羞于咨询任何心理医生。”

  这对学者夫妇身体力行的示范,对于孩子至关重要,但希勒认为,自己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她说:“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教育方式永远是需要相互配合的。”

  谈起美国父母的压力,希勒的话也许能够激起在场父母的共鸣。“学业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也常常会转嫁到美国父母的身上,令他们非常焦虑。孩子是不是优等生?是不是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是两个国家的家长都看重的事情。”但她也承认,根据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在美国的亚洲移民家庭中,中国家长常常表现出更大的压力。希勒开出的方子是:奖励。在她看来,奖励是培养孩子内在动力,并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方式。实际上,维吉尼亚的大儿子小时候生性好动而不愿学习,小儿子则在学习读写方面有严重困难。这位临床心理学家正是通过侧重奖励的教育方式,帮助两个孩子分别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和沃顿商学院学习。

  “我并不认为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将使孩子成年后更有成就,也不能使他们变得更有学习和成功的欲望。调查也发现,太多的压力会适得其反。在童年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玩耍、想象、思考,或者发掘个人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智能和情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希勒说。

  教育学者尹建莉常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她的专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成为指导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行动手册。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她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是:“不管”是最好的“管”。这句话包含着尹建莉对“规则”与“自由”的辩证解读:“越是自由的孩子其实越懂得规矩,越是被管得严的孩子越没有自控能力。”在她看来,耳提面命反而扼杀了孩子的行动力和判断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辛辛苦苦却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尹建莉是“快乐教育”的坚决支持者,她常常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孩子家长探讨教育问题,并劝告家长和老师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她认为,儿童教育是一项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除了“因材施教”外,掌握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她也常常劝告家长们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先责怪孩子。

  尹建莉与希勒都强调对孩子的“尊重”。只是,这样的快乐教育是否会让孩子走向另一种行为失范?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邓赐平认为,教育中无法回避“惩罚”,只是,“惩罚”可以制止一种行为的发生,却无法让孩子对做一件事情形成长期的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注重个性”、“尊重儿童”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无论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如何变迁,就像尹建莉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时代的社会教育是完美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地加以反思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