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高度:武侠世界里的复杂人性

作者:转自——《上海电视周刊》发布时间:2009-04-21 18:15:10
  几十年来,大量的金庸作品被反复的改编成影视作品,究竟是金庸作品的幸事还是灾难?商业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也不值得探讨。到是有必要回顾一下几十年来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怎样深刻的影响汉语文学和华人生活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影视的功劳)。金庸的武侠作品,时至今日,已经不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了,可以说“识汉字者即知有金庸”。如同一部《红楼梦》,养活了形形色色的红学家,金庸又喂肥了多少吃影视饭的“狎客”?(哪一部影视改编作品不是在对金庸作品狎而玩之?)而真正读出个中三昧滋味的首席金庸迷,舍倪匡而又有其谁?重庆大学出版社此次将倪匡和温瑞安系统评论金庸作品的文字结集出版。一套十函,倪匡五册,温瑞安3册,其他诸如冯其庸,三毛,逯耀东,柏杨等名家的评论2册。2人中倪匡是金庸的好友和科幻、武侠小说作者,旁观甚至参与了金庸作品的创作过程。后者是金庸之后得享大名的新武侠小说作者。画龙点睛,独具只眼的观点使我们进一步得窥金庸作品的堂奥和趣味。足以使金庸迷们在重读金庸作品时,更增乐趣和情愫。
  香港对金庸作品的研究,以倪匡为首开风气之先。几乎伴随着金庸的创作后期同步就开始了。倪匡是最早认识到金庸武侠作品在汉语文学里无上的地位,而当时,哪怕是台湾“当金庸先生的作品在海外风靡时,我们身在台湾地区的读者,却一个个象傻子一样,瞪着眼一无所知。”《武侠的突破》(柏杨)。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传播经历了香港—海外华人圈—台湾—大陆这样一条传播途径。倪匡对金庸的研究,从作品排名入手,从人物价值评定,故事背后的故事的探究,事件和任务对比等诸多方面穷探细究,深挖广掘。开创了自成一家的金庸研究风格。试看下他对金庸作品的排名:
        1 《鹿鼎记》                                  
        2《天龙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雕侠侣》
        5 《雪山飞狐》
        6《倚天屠龙记》
        7 《射雕英雄传》
        8《书剑恩仇录》
        9《连城诀》
        10《侠客行》
        11《飞狐外传》
        12《碧血剑》
        13《鸳鸯刀》
        14《白马啸西风》
  从排名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倪匡对金庸小说评定的依据,也是金庸对汉语武侠文学的最大贡献:塑造人物。同样的恩怨情仇,同样的正邪争斗,同样的武功盖世,但是:“郭靖是英雄,令人仰望;杨过是神,可望而不可及;只有张无忌才可以做我们大家的朋友…”可以这样说,金庸小说中所有的情节,细节,环节,关节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他屏弃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只问情仇,不问人性,为武而侠的简单化好恶感。“不成功的小说,想象仅止于想象,人性刻画等于零。纵使想象力再强,人性依然是真实的。人性不能凭空撰”。(温瑞安《天龙八部里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一点,在金庸之前的武侠小说中,哪怕是《水浒传》这样在中国传统文学史上地位颇不一般的侠义小说都缺乏的:十字坡前包子里的肉,安平寨里的暗无天日,鸳鸯楼里的使女和后槽,沧州知府小衙内的脑袋。江州府法场前被黑旋风排头价砍掉的头。道德良心的缺席和是非曲直模糊大大降底了小说的价值。而金庸显然从中吸取了经验。在他的笔下,人性是真实的,复杂的,转化的。哪怕是主人公,正面人物也是会犯错的,使坏的,就象令狐冲所说的:“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卑鄙无耻的手段,也只好用上这么一点半点了。”反面人物,恶人也是有感情的,讲意气的。比如完颜洪烈对包惜弱的感情。(此桥段明显受到温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的爱情故事的影响).贵为王子的完颜洪烈看中一个怀有身孕的江南民妇,而且“低声下气,出尽了水磨工夫,”才获得了对方的首肯和下嫁。并且容忍她思念前夫,在王府里布置了一间和前夫生活时一模一样的房间。甚至爱屋及屋。对拖油瓶的假子杨康极尽关爱之能事。直至为了救杨康的命向欧阳锋下跪。试问天下有几个男人能做到这样?。有时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因为这种极端的典型性而使得读者无法感同身受。如岳不群之奸诈,慕容复之虚妄,杨康之冥顽,李莫愁之痴绝,乔峰之壮烈。往往令人神往而不能卒视。加上影视作品的重表面(如大量使用特技表现武功,但实际上金庸小说中武功包括招数都为烘托人物服务的,比如他的2个短篇《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以及短长篇《连城诀》,《侠客行》,去掉武功描写。依然是价值很高的文学作品。),轻内涵(对表现金庸作品中复杂的人性化内涵力有所不逮),所以造成引车卖浆者流读个热闹而不知其所以然,肉食者又鄙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和大陆都对金庸的作品不太重视。实际上,正象温瑞安引用的王尔德的“创造的想象”的文学理论中所说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作家描写的人物都是世上没有的,若是有,我何必再写实?写实的人生永远只在摧毁艺术的题材,文学之美妙,便是在于使不存在的人物生存。”这段话几乎就是金庸作品最美妙的注脚。
  所以,我们在读其作品过程中,完全可以放过作品的某些不合理性,而更关注人物的典型性。认识到人性复杂的体现正是文学作品的极高境界。在金庸的作品里,好人也办坏事,如丘处机,坏人不一定不做好事,如田伯光。乍一看,倪匡所排的金庸作品排名靠前的几部作品都有接近的结构和人物,如武功高强的男主人公(往往因为特殊的巧合和机遇功力突飞猛进)如,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庞大的以武功为纽带的江湖组织如日月神教,星宿派,明教,神龙教。但读者读来却丝毫不觉重复感,因为金庸在创作时对每部小说所要表现的理想和主题是有绝对区隔和异化的。可以这样说,《鹿鼎记》是社会讽刺小说,《天龙八部》是历史文化小说,《笑傲江湖》是政治讽刺小说,《神雕侠侣》是爱情小说,《倚天屠龙记》和《射雕英雄传》是民族道德小说,《飞狐外传》是道义小说,《雪山飞狐》是悬念小说。特别是《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在这两部作品创作时,正是大陆这边造神运动和文化革命轰轰烈烈之时,金庸以他传神之笔,对时世和现状作出了深刻的讽刺和反省,其深度和批判性,丝毫不亚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星宿派的谀词如潮和大放卫星。日月神教的整肃旧人和架空领袖。可以说,用武侠小说这一题材来隐喻现实生活和政治,始自金庸,始自《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甚至于金庸先生乐此不疲,在《鹿鼎记》中通过神龙教,又皮里阳秋的讽刺了一把某些组织。
  在刻画尽了种种人性,事物和现实以及道德后,金庸最终以集个人创作之大成的《鹿鼎记》来作为自己的收官之做,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是因为主人公之不堪迥异传统武侠小说的范畴,情理之中是小说综合了作者之前作品的各种元素。政治问题,江湖恩怨,民族矛盾,对外战争,情感纠葛,真正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女权主义可以批判一夫多妻,政治家可以看到阴谋和隐喻,民族主义者可以做一个大国沙文主义之梦,喜欢热闹者可以看见神奇的打斗,幽默甚至情色也屡见不鲜,近代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一部白话小说能承载如此多的元素?
  金庸小说中人物描写之复杂,甚至在评论家眼中,也产生了诸多歧异。比如说阿紫,倪匡评为下下人物,他认为阿紫的性格:那是一种极度自我中心的典型,除了她之外,心目中永远不会有别人,…这种人的自私是恶毒的,如同毒蛇一样,一旦被这种人缠上了,比被毒蛇噬咬还痛苦。而罗龙治却认为,阿紫是众生茫昧的化身,是环境造成了她的悲剧,是值得同情的。差异如此之大,所以又有哪部电视剧能把如此复杂的人物表现的合理和有深度呢。
  古人云人世间有四大煞风景之事:一是焚琴煮鹤,二是花下晒裩,三是背山起楼,四是临窗骂雨。时至今日,加上影视金庸,恰成五蠹之数。可以这样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很难成功的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建立在汉语文字双关,谐音,影射等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妙处上的,而这些神韵都是影象无法表达的。比如,《鹿鼎记》中有大量韦小宝在重要关头的内心独白。因为文字阅读的紧凑,常常使人忍俊不住。而转为影视镜头,就会出现主人公傻呆呆的定格和特写,然后是空旷的画外音。原作中的谐趣变成了形式本身的黑色幽默了。又如杨过的“黯然消魂掌”,段誉的“六脉神剑”都是作者为了完善主人公的性格而为他们度身设计的。前者十七招招式中如:心惊肉跳,杞人忧天,无中生有,拖泥带水等等,都表达了杨过:“相思良苦,心有所感,忧心如焚的心里滋味。”而段誉时灵时不灵的的“六脉神剑” 以及令狐冲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独孤九剑”,其招数无不是通过文字的巧妙寓意和人物性格紧密相连的,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大特色之一,而影视在表达这方面时,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里,汉语文字再一次体现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深度,所以,每当我听见某胡子又要糟蹋金大侠的作品时,便生出一肚子鸟气,恨不得手持屠龙刀,踏凌波微步,以独孤剑法,去挑了他的场子。所以,以鄙人之见,金庸的作品要尽量少拍,不拍,金庸的书要尽量再读,多读,反复读。一家之言,尚待高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