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城市》:生活在别处

作者:摘自——《南方报业网》发布时间:2009-07-24 08:50:18
朱晓剑
  在上海作家当中,我觉得有几个宝贝,不是宝器。小宝、毛尖、陈村、孙甘露等等就不用说了。吴亮是不得不提的家伙,在文字中往往可以见识他的性情和嗜好。对喜爱的作家,大抵是想快速阅览他的文字,感受那非凡的魅力。前不久,见到他的一册《另一个城市》,让我欣喜不已,这恰如陈丹青的话:我从来不敢怠慢他的文字,每当展读,随之神往。  
  对于上海文化的解读,近代以来,大都冠以海派文化的,而海派文化则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在民国年间,它达到鼎盛,那时的上海是文化重镇。不过这都是陈丹燕所说的“红尘旧事”,在吴亮的眼里,上海的海派文化表现得不是很充分,更多的是世俗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同的城市。  
  五十个章节组成《另一个城市》,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既呈现出一位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心之思。吴亮的随笔正如汪民安在序言中说的那样:“我更喜欢他的表述,喜欢他谈论事物的方式,喜欢他对事物的特殊洞察力。他敏锐,富于洞见,反应迅速,思维密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也陶醉其中。他能同时进行抽象的冥想和具体的回忆,能同时进行婉转的抒情和率直的雄辩,能同时将玩笑和诚实融于一体。他能够编撰生动的文学细节,也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玄想。”  
  吴亮在大量的片段之中描述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这样的幻想是“他用他的文字,同充满了图像的城市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较量——揭发与转述城市的欲望,摄录与重播城市的景象,确认与扩展城市的经验(顾铮语)。”他堪称告发中国当代城市之诡秘的第一人。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他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而谋求用自己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绝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很容易在城市群中迷失方向,更多的是看到它的浮华,是不是每个城市都应该这样?它们的个性越来越少,不管是建筑,还是饮食,甚至于生活方式,我们习惯于称之为国际化,但如果我们从别处打望,不难发现城市的相似性,是城市发展的病症之一。  
  早年的吴亮主要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九十年代后开始将日光转移至当代视觉艺术,这样的角色转换,从不同的视觉打量城市,自然看得更为真切一些,这其间始终保持着对城市和当代文化的关注。自称城市漫游者、思想鼹鼠和游击队员,行踪不定,凭兴趣写作,点到为止,无恋栈之意。这样的方式,是独特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文字具有了活力和动感,甚至还具有了特殊的质感和力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吴亮对城市的描述让我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史也告诉了我们,城市除了发生巨变之外,还有可能在细节上逐渐失去原来的风采,活在民间,正如法国诗人兰波说的,生活在别处,在沙漠/海洋,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那就让我们顺着吴亮的视觉,再来看我们居住的城市,真不知道会生出怎么样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