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来倒去的康定斯基

作者:韩青 来源人民网——齐鲁晚报发布时间:2012-04-24 16:08:26
  翻看康定斯基的《艺术与艺术家论》(重庆大学出版社),偶然地生出一种印象:从事艺术的之所以区别于搞文字的,在于其语言形式的直接与简约,内容结实得要命,似乎一句能顶一万句;而搞文字的呢,有没有实际的事儿都能说出许多来,而且,仿佛说得越多水平就越高,写作与评论的技术含量恰在于此。自然,这是相比较而言。
  在不同类型与形式的艺术作品之间相比较,却是康定斯基在本书中多次表示不赞同的,因为在不同事情之间做比较标准的,即是经验之习见。有点类似于东方的佛与禅。获有“抽象绘画之父”称誉的康定斯基第一次发现抽象绘画的可能性与重大意义,即来自经验外的偶然之得。他在《自传》中写道:1908年的“一天,暮色降临,我画完一幅写生后,带着画箱回到家里,突然我看见房间里有一幅难以描述的美丽图画,这幅画充满着一种内在的光芒。起初我有些迟疑,随后我疾速地朝这幅神秘的画走去。除了色彩和形式以外,别的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而它的内容则是无法理解的。但我还是立刻明白过来了,这是一幅我自己的画,它歪斜地靠在墙边上。第二天我试图在日光下重新获得昨天的那种效果,但是没有完全成功。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辨认画中的内容,而那种蒙眬的美妙之感却已不复存在了。我豁然地明白了: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画”。这是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康定斯基此处所谓“客观物象”意为画面具体物象,会将观画者的注意力导向辨认现实事物,从而减弱了对画面内在精神的感悟力,进而使绘画陷入某些外在的功利因素,他曾比喻道:“多少寻找上帝的人,停滞于木刻的圣像上。”
  康定斯基(1866—1944),生于俄罗斯,早年在莫斯科学习法律和经济,并获任教授席位,30岁后赴德国学画,曾与其他人共同创立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青骑士”,在包豪斯学校任教十余年,后辗转巴黎,从事纯抽象绘画,直至去世。他是现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先驱,他的画作很多都收藏在古根海姆美术馆,而他的第一本著作《艺术中的精神》流布广泛,被形容为“现代艺术的圣经”。他的第二本书《点线面》至今在世界各地都被当作现代艺术教科书。而这本《艺术与艺术家论》算是康定斯基所写艺术理论系列的第三本。此书是康定斯基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精选,是对《艺术中的精神》、《点线面》的理论延伸和阐释,由他在包豪斯时期的学生马克斯·比尔编辑。其内容包括:康定斯基是如何走向“抽象”绘画的?第一张抽象画是何时产生的?抽象艺术与自然有什么关系?抽象画家靠的是大脑还是直觉……康定斯基的写作如同诗人,率性而严谨,用直觉性的语言表露对艺术本质的精神探索,并将之从艺术创作中的技术性操作层面,升华到人生的主题。甚至,他能以一种纯粹的色彩,拓展为一部场景恢宏的舞台剧,如《黄色声音》。而在《青骑士》上发表的艺术宣言般的《关于形式的问题》,他只用三句话就表明了现代艺术基本要素的形式的特征:形式是内涵的表现;形式因必要性而产生;形式是个人的标记。
  当时作为影响世界艺术教育的包豪斯,群星灿烂。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同为包豪斯的重要教师,两个人有着共同的志向。当保罗·克利离开学校时,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校刊专门撰文:“这一期包豪斯是献给保罗·克利的。”文中他写的不是克利的艺术,而是他们的个人情感和克利的影响力。他们相识很早也曾经相邻,而在包豪斯“有五年多的时间,我们简直就住在一起,两家就隔着一道防火墙,但我们可以经由地下室通道,不需踏出大门,而拜访彼此……但即使没有地下室通道,我们仍以精神为邻。”如此的相知相契,令人感动。两人都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大师,在当代艺术领域里也拥有无数的徒子徒孙,然而,这样平淡而深情的互相拥戴,却少见了。
  发现与发展了抽象绘画理论的康定斯基,过去给人一种很“理性”的感觉,但是,在《艺术与艺术家论》里,知人论事非常强调直觉与感觉,时不时在各种事物之间“跨界”一下,正应对着时下当代艺术的种种:“所有艺术间的‘墙’正在消失——综合,艺术和科学间的厚墙也摇摇欲坠——‘大综合’”。
  有趣的是,当年康定斯基由画面意外错置而发展了抽象绘画,如今则有人专门利用放倒的画作来训练“五天学会绘画”,目的即是放下辨识物象的概念词语,以便“画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