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剖析时尚黑幕 颠覆奢侈品形象

作者:陈晓阳 来源:书香重庆—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12-05-15 14:16:20
奢侈品死了!
  当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有人喊出“艺术死了”,“崇高死了”。轰轰烈烈的消费社会到来,让一切经典的都死了。是这样吗?看了《奢侈的》(黛娜.托马斯著,李孟苏、崔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我知道,真正的奢侈品,确实死了。书中告诉我们,当下我们消费的奢侈品,其实作为奢侈品内涵的东西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不过是奢侈品的躯壳而已。而正是这些躯壳,却让某些利益集团赚得盆满钵满,让迷迷糊糊的消费者,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内涵之轻和价格之重。
  奢侈品本来是“展现尊贵的社会地位和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那种尽享奢华的生活方式。”“许多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奢侈品牌,如路易威登、爱马仕、卡地亚,都是18世纪19世纪卑微的匠人们为王室制造精美手工制品而创立的。”“奢侈品是专属上流阶层的生活元素。”“他们总是少量生产——通常还定制,只卖给极少数并且真正上流的顾客。”“奢侈品是富贵名流阶层的特权,普通大众哪有胆量染指。”因此,上流社会会竭尽全力保护奢侈,如同保护他们的特权一样。著名的设计师克里斯丁.迪奥说“在这个强调规则,强调整齐划一的工业时代,时尚是人类保持个性和独一无二的最后庇护所。”但是,随着消费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贵族们的梦想,终于还是走向了破灭。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今天购买和使用的这些奢侈品,并不能真正代表所谓的“尊贵的社会地位和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即使在嘈嘈杂杂的农贸市场,也随处可见标志明显的LV和爱马仕。我们的很多购买者实际上是省吃俭用地省下钱来购买一个似乎象征身份的手提包,她们的脸上往往洋溢着一丝的得意与傲慢,但也不同程度地残留着马蒂尔德(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翁)似的艰辛和疲惫。那些在重要场所自诩能够代表些什么的显赫人物,秀出的LV和爱马仕包,也被时尚界人士大肆嘲笑,太土了!太没份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爱马仕们确实死了。
  当年的奢侈品都是手工制造,而且往往耗时数月数年,贵族们为了让工匠们制作出好的产品,不仅让他们好吃好住,还提供优美的音乐,让他们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工作。然而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手工制造被大机器生产线所代替,信息社会的到来,让企业大亨们从奢侈品行业嗅到了商机,于是,在奢侈品“民主化”的旗帜下,奢侈品被彻底的革命了。奢侈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不再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企业,而是年薪过千万的CEO们领导的全球化大集团;制作者也不是技艺精湛的行家里手,而是血汗工厂中操作机器的的年轻工人们。他们整天在流水线上干一件单调的工种,不知道品牌的历史和文化。而作为回报的是,这些所谓的奢侈品开始大幅降价。很多奢侈品牌甚至推出一些极低成本和价格的副线产品,比如T恤衫、尼龙化妆包等。借此让普罗大众们“拥有了小小的奢华梦。”当然仅仅是奢华梦而已,消费者们并没有拥有真正高品位的审美享受,得到的不过是虚荣心的满足而已。
  最让人痛心的还不仅如此,在法制还不健全的国度,奢侈品往往成为造假的温床,追逐奢华的美梦,还常常成为一些犯罪的噩梦,比如假冒名牌,走私,甚至为卖淫行业助力等。书中写道,一个富有的纽约银行家,在一个高档的饭店邂逅了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姑娘,过夜以后,姑娘什么也不要,就要一双古驰的鞋子。这真是对古驰莫大的讽刺。
  其实,奢侈品是否死了,与芸芸大众何干?正如上帝是否死了,艺术是否死了,不过是哲学家们的自言自语。艺术品走出了象牙塔,被无限地复制,大众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美化。似乎也实现了席勒等哲学家们当年的让艺术走进大众的梦想。奢侈品的走下圣殿,与大众们一起狂欢,也使大众们有所受益。大众们终于可以享受世界一流设计师的作品,享受精致的做工等等。可是,问题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把奢侈品当作神圣的奢侈品来加以崇拜?特别是收入可怜的中国普通消费者。他们在迷迷糊糊中承受着奢侈品的躯壳之轻和价格之重。他们不知道,为了这些所谓的奢侈品的高额利润,企业大亨们使用了什么样的商业花招,来迎合盲目的消费者的虚荣。书中描写了LVMH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阿诺特如何恶性收购古驰,还对外界津津乐道。也透露了为了让消费者购买,他们如何挖空心思地使用一些小窍门,比如为了方便消费者记忆,他们简化品牌的名称,将克里斯汀.迪奥,简称为迪奥,去掉Burberry后面的s等等。他们如何疯狂地使用广告,“让你非买不可。不然你就不属于当下,就跟不上潮流。”而奢侈品供应商与好莱坞明星之间那种微妙关系,则更加让人深思了。
  正是这些廉价的奢侈品和他们背后的故事,令我无数次想起国人不辞辛苦的欧洲之旅。到欧洲去的中国游客,几乎都带着一个长长的购物单,LV的包,CHANNEL香水,等等。整个旅游的过程,都贯穿着与奢侈品相关的兴奋。出门以前,周知要好的亲友,仔细查询国内这些奢侈品的款型、价格,然后带着一份礼品单上路,如同去淘宝。到达欧洲以后,立刻咨询导游什么地方可以买这些奢侈品,什么地方可以买到打折的奢侈品。所有的中国导游,似乎都是奢侈品的代言人,他们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你,“放心,一定给你们足够的时间购物,还会帮助你们退税,填好所有的退税单,到时候你们去机场拿钱就是了。”就好像这退税的钱是白捡的一样。于是,旅行车上充满了对打折和退税的憧憬。离开欧洲的时候,中国游客都背负着沉重地行李和包袱。排队退税,有时还被要求打开行李箱检查。进入候机厅以后,不会象外国人一样在咖啡厅里消磨最后的异国时光,免税店里还可以进行最后一次血拼!直到上了飞机,还要从空姐那里完成最后的心愿。这就是中国式的出国旅行。
  真正的奢侈品死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廉价的奢华。我们不需要去承受所谓的奢侈品的轻和重。如同书的封面表达的一样,PRADA,GUCCI,LV,CHANNEL不过是跟薯条一样垃圾食品。
  在这个物质狂欢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人来戳破奢侈品美丽的肥皂泡,黛娜.托马斯,一个资深的时尚界记者,主动担当了这项任务。以其敏锐的眼光和知识分子的良心,深入奢侈品企业调研采访,才写出了这部值得深入细读和发人深省的图书。因此值得我们借苏格拉底的名言,向作者致以不够奢侈的敬意:“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肤浅的贫穷。”
(原载《北京青年报》,此处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