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读书月]3天来了十万书虫 十作家受读者追捧
052008.08

[读书月]3天来了十万书虫 十作家受读者追捧

作者:摘自——《时代信报》2008.8.4发布时间:2008-08-05
  (记者 王明明 夏婧 实习生 任文贤)截至昨日下午17点,首届读书月活动现场3天来了10.2万的“书虫”。他们慷慨解囊,扛了价值121万余元(码洋)的图书回家继续“啃”。重庆人的读书热情有点集体喷发的意思。

与之相应的是,王立群、李元胜、曾珍、西叶、张巍巍、石磊、万晓、罗渝、王耀辉、牛车等10位作家陆续登场,成为读书月最引人追随的风景之一。没有直接的数据表明,10万“书虫”当中,有多少是被他们吸引而来。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受到了热烈追捧,成为读书月中的“风向标”。

  王立群:偶像来了

偶像来了!82上午,陈家坪展览中心多功能厅,王立群讲座现场摩肩接踵,站在后排的一个女“书虫”拿着《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踮起脚尖,一睹真容,“看到偶像了,嗯,他的耳朵很有特点。”她笑着说,她希望,坐在不远处侃侃而谈的王教授能给她手中的书签名,“最好写上我自己的名字”。

王立群的号召力是显而易见的。讲座之后的签售,他的书卖了800多本。高新区的李潇潇本来已经有了一本,但她还是又买了一本,“除了老师的签名,你看,今天的书背后还有一个纪念章:重庆读书月。很有意义。”

她的手中还拿着在书展现场“顺手牵羊”的战果———一共7本书,“既然来了,就多买点回去。”此情此景,王立群评价说,重庆人的读书热情很高,很爱读书,很好。

当日下午,更有书迷“追踪”至重庆出版集团楼下的“重庆书店”。王立群正在那里接受记者采访。“老师,你是我的偶像,你讲得好,书也好。”几乎成了每个追踪而至的书迷开口说话的“序幕”。

记者点评:不知道“追星买书”跟“追星买碟”有什么不同,但令人欣喜的是,“追星买碟”能够让歌迷有音乐的陪伴,而“追星买书”得来的也许是有了睡前翻翻书的习惯。习惯养成之后,追不追星可能就成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

  新潮流:个性阅读之美

什么是新潮流?年轻、幽默、活跃、新思维、语言犀利。读书月期间,李元胜、曾珍、西叶、张巍巍、石磊、万晓等作家,带来了《昆虫之美》、《野菜志》、《私人音乐》、《私房菜谱》等图文并茂、极具“个性”的图书,掀起一轮阅读风潮。亲近自然,回归健康的主题让市民耳目一新。

 “你看,这只昆虫在笑呢!”一位男孩指着《昆虫之美》上的精美图画兴奋地说。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小学生都对昆虫类书籍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来自谢家湾小学的李智一口气就将3本《昆虫之美》和两本《常见昆虫野外识别手册》放进自己的购物车里,并在奶奶的陪同下询问作者关于昆虫的问题。“叔叔,你怎么认识这么多昆虫的?你用什么高妙的方法拍的?”

《野菜志》的作者曾珍让一位读者惊叹:“我以为只有老人家有这份精力与闲情去了解野菜。”而在签售之时,曾珍的留言更是让读者印象深刻———“猪肉涨价了,野菜不要钱!”“少吃猪肉,多吃野菜”等“忠告”让读者心情大好。

重庆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陈晓阳说,自然、饮食、健康类的书籍都属于新阅读的范畴。“它们的文字轻松而细腻,简单又不乏深刻。在你喝一杯咖啡、吃一颗糖的时间中,这些文字能让你开心、轻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能够充当通往名著、工具书的桥梁。一个小孩看到了《昆虫之美》中昆虫的可爱,可能就会买一本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书来看。”

记者点评:个性即潮流。很多时候,真正的读书人不会将教辅、工具等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书。他们认为,读书就应该是没有什么功利心的,应该是一个自我价值重建的过程,看到自我以及内心的深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共鸣,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认识成为主流,读书才能走向深处。

  罗渝:匆匆的“赶场者”

罗渝被安排了两场签售,实际上是3个场地,其中一场他辗转于新华书店和精典书店,唯一不变的是追赶着的读者。排队老长,镁光灯闪烁,时间却很短,半个小时内搞定,然后消失。

罗渝没想到,“《失踪的上清寺》出版这么久了,还有这么多读者追捧,看来本土题材的图书确实很有挖掘的潜力。重庆人不是不爱读书,可能合乎口味的书少了点。”

不少人向记者打听,莫怀戚怎么不带《白沙码头》来?这个重量级本土作家的缺场,几成遗憾。但本土新锐绘本作家李欢以及《空巢》作者牛车已经或将要登场,也许能填补读书人饥渴的“胃口”。牛车说,“重庆人肯定会喜欢重庆人写的书。”

记者点评:有读者说,如果能将进入“十佳写书人”评选的20名写书人一一请到现场,那就是“群星璀璨”。也许,本土作家能集体亮相,再来一个“名家讲坛”,将会和轰轰烈烈的书展相得益彰。此外,牛车的话也算是一个提醒,重庆作家该抛头露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