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远天高说《香渡》

作者:李元胜 来源:搜狐—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11-06-02 09:00:58
  云远天高,江水浩荡,夕阳绚丽如血。蒋春光笔下的主角若诗,是在这样的景象中路过名叫香渡的江边小镇的。本来也就只是路过,香渡的格局和秀丽,不外乎旅途中的一个画面。
  然而响起了钟声。关于这钟声的描写,一向克制的蒋春光毫无保留地进行了精彩、厚实的发挥。总之,这钟声直接把路过的若诗一家从江上敲了下来,落户香渡。一个悬念迭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此展开。
  我读过很多小说,这样的开篇,当年读到,还是大吃一惊。何等气象的小说才配得上这样的开局?
  这个小说最大限度地检验了小说家虚构的能力。《香渡》把叶母、叶家大小姐,二小姐与若诗这三条线索,编织在一起,轻松,又同时是高效率地完成了叙事。若诗先是敲钟人的听众,叶家秘事的听众,不知不觉中,他离故事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他成为了这个故事中的角色。沿着这样的线索发展,读者便跟随着若诗的视角,曲折有致地行进着,仿佛在一条小道漫不经心地散步,几个拐弯之后,逐渐来到华丽的街市,来到既悲惨又美丽的戏剧中间。
  其实,悲惨也罢,美丽也罢,都不是重点。秘团一样的悬念,谜题一样的情节。叶家两代人重复的命运,敲钟人是上一个轮回中的若诗?若诗能否从这个聊斋式的故事中抽身而退,而他即使携全家回到船上,继续游历,他还是之前那个若诗吗?
  这既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又像是一个书生缥缈的梦。但是,他如果真的进入了梦中,那缥缈的一切,就成为了他的命运。
  我觉得《香渡》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解读可能性的小说,也是一个有着大格局的小说。你可以读到古典之美,也可以读到悬疑的紧张,当然,如果你是伤心过的人,也可能读到心碎。如果你经历同样丰富,它可能引发你深沉的对人生的感慨。
  这正是好小说的特征:小说家虚构着故事,而我们会把自己的经验,不由自主地投射到这些空气中的人物上去,并为之激动,或者若有所思。
  蒋春光的另一个中篇小说《教工之家》,是文学界有定评的好小说,名气还在《香渡》之上。大学毕业生刘国璋,分配至一个小镇穷学校当老师,他经历了起伏跌宕的喜剧故事,他成了不想成的人,娶了不想娶的女子,过着不想过的生活。这是讲理想如何在一个年轻人身上逐渐消磨殆尽吗?不是。它讲的是,在庸常的充满笑料的生活中,理想常常以近乎崩溃的速度转眼面目全非。
  《教工之家》受人称道的是它结实的细节和整体的严谨性,细节仿佛信手拈来,对经历过上世纪末生活的人来说,熟悉到暗暗心惊,而故事的发展,清晰又坚定,同时带着作家对同代人的讥讽或自嘲。《教工之家》同样体现出作家的虚构才能,他有着抽取当代生活特征,特别是那些细枝末梢的特征的能力。再把它们作为材料,虚构出人物。让我们惊讶地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我们把《教工之家》和《香渡》放在一起对比推敲,就会发现,《香渡》的价值其实被大大低估了。《教工之家》作为当年的争议小说名噪一时,选入很多选本。而《香渡》鲜有人提及。
  《教工之家》就像抽向生活的狠狠一鞭。而《香渡》不是,它就像置身于时间之外,每一代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放到小说里去游历一番。我认为它能超越我们这个时代,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我并不认为《香渡》是一个仅仅讲述悲伤或命运的小说,如果你仔细读过,就会发现,在讲究的叙述中,还隐藏着一条线索,在那些看似闲笔的地方,安静地生长着。就像那回荡在整部小说里的钟声,到小说的结尾,仍然余音袅袅。它表达的是,我们民族对美和苦难的感受力,历经浩劫,却敏感、单纯如初,这感受力营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切和渴望。